接觸強烈的全身振動可能導致內臟器官的損傷或位移,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,可造成各種類型的、組織的、生物化學的改變,導致組織營養不良,如足部疼痛、下肢疲勞、足背脈搏動減弱、皮膚溫度降低;女工可發生子宮下垂、自然流產及異常分娩率增加。一般人可發生性機能下降、氣體代謝增加。振動加速度還可使人出現前庭功能障礙,導致內耳調節平衡功能失調,出現臉色蒼白、惡心、嘔吐、出冷汗、頭疼頭暈、呼吸淺表、心率和血壓降低等癥狀。暈車暈船即屬全身振動性疾病。全身振動還可造成腰椎損傷等運動系統影響。
局部接觸強烈振動主要以手接觸振動工具的方式為主,由于工作狀態的不同,振動可傳給一側或雙側手臂,有時可傳到肩部。長期持續使用振動工具能引起末梢循環、末神經和骨關節肌肉運動系統的障礙,嚴重時可引起國家法定職業病-局部振動病。局部振動病也稱職業性雷諾現象、振動性血管神經病或振動性白指病等。主要是由于人體長期受低頻率、大振幅的振動,使植物神經功能紊亂,引起皮膚振動感受器及外周血管循環機能改變,久而久之,可出現一系列病理改變。早期可出現肢端感覺異常、振動感覺減退。主訴手部癥狀為手麻、手疼、手脹、手涼、手掌多汗、手疼多在夜間發生;其次為手僵、手顫、手無力(多在工作后發生),手指遇冷即出現缺血發白,嚴重時血管痙攣明顯。X片可見骨及關節改變。
振動的頻率、振幅和加速度是振動作用于人體的主要因素。另外,氣溫(尤其是寒冷)、噪聲、接觸時間、體位和姿勢、個體差異、被加工部件的硬度、沖擊力及緊張等因素等均可影響振動對人體的作用。
1) 改革工藝設備和方法,以達到減振的目的,從生產工藝上控制或消除振動源是振動控制的最根本措施;
2) 采取自動化、半自動化控制裝置,減少接振;
3) 改進振動設備與工具,降低振動強度,或減少手持振動工具的重量,以減輕肌肉負荷和靜力緊張等;
4) 改革風動工具,改變排風口方向,工具固定;
5) 改革工作制度,專人專機,及時保養和維修;
6) 在地板及設備地基采取隔振措施(橡膠減振動層、軟木減振動墊層、玻璃纖維氈減振墊層、復合式隔振裝置);
7) 合理使用個人防護用品,如防振手套等;
8) 控制車間及作業地點溫度,保持在16攝氏度以上;
9) 建立合理勞動制度,堅持工間休息及定期輪換工作制度,以利各器官系統功能的恢復
10) 加強技術訓練,減少作業中的靜力作業成分;
11) 保健措施:堅持就業前體檢,凡患有就業禁忌癥者,不能從事該做作業;定期對工作人員進行體檢,盡早發現受振動損傷的作業人員,采取適當預防措施及時治療振動病患者。